走近北京圆明园学院(2002年)
  • 2014-03-12 17:25:38
  • 在北大中文系学习的日子里,我总是在体味并试图去分析当下的中国文化。经历了天朝上国的荣耀、国土沦丧的耻辱和红色革命的激越,今天的中国在现代化和全球化的进程中不断加快着自己的脚步。东方与西方、传统和现代、文明与野蛮,都在这里进行着全方位的对话,呈现出了五光十色而又略带诡异的奇观。即使是在被誉为“一片圣土”的北大,我仍然能感受到文化交错中的一份迷惘。


      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,我来到北京圆明园学院做兼职。从到这里的第一天起,我就发现自己来到了一个奇特的地方。它地处颐和园附近,却以圆明园为名,目的是要让学生永远记住祖国曾有的灾难,激励大家从废墟上崛起。走进学校的大门,马上会看到著名书法家钱绍武先生题词的牌匾“善教得民心 善政得民财”和著名书法家刘炳森题写的校训“忠孝仁义,奋进超前”。在学校的走廊里,挂的都是各书法名家的作品,而他们题写的均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名篇——《论语》、《孟子》、《岳阳楼记》等。


      这里的办学者不以金钱为目的,他们强调传统文化中个人的道德和操守,并用这种品格去要求学生,为社会而办学,他们希望获得的是人心和尊重。在这里,成材的标准是千百年来所说的“君子”和“淑女”,也就是高尚的品德和智慧的头脑并存的个体。为了实现这种育人的目标,学校特地在周末开设了国学课,邀请国学名师为同学们讲授四书五经,希望以此启迪同学的思维。在我看来,虽然所谓“半部〈论语〉治天下”不免有偏激的地方,但批判继承、正确对待中华传统文化仍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、任重道远的工作。


      在西方文化不断侵入中国人生活各个方面的时候,圆明园学院坚持以“忠孝仁义”为校训,以诚信为办学信念,以国学课为特色教育,这些都是非常特别的风景。他们试图在纷繁芜杂的世界中,寻找一片传统文化的净土;他们试图在古今交错中,改造和发展健康的中国文明;他们试图在一片废墟之上,重建起中华民族的脊梁。这种勇敢的独特的尝试,让我觉得非常佩服。

     
      每次走在圆明园学院不算大的校园里,都会感受到传统文化教育的尝试在这里已经初见成效。学生们没有我想象中民办大学生的浮躁和颓废,而是显得目标明确、文明规矩。学校里,大家竞争的是学习、是自考,而不是生活的奢靡。各个学生社团也能以树立美好情操为目标,开展丰富多彩的生活,成为校园文化中的又一道亮色。


      这里的一切让我相信,在新的世纪里,民办大学将会成为国办大学外的又一种新的教育形式,它完全有能力为祖国培养合格的人才。走近圆明园学院,让我认识了不同的人、不同的学校环境和不同的教育尝试,我觉得十分荣幸。我想,我会记住在这里度过的日子的,同时我也会为圆明园学院祝福,祝它越办越好。